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学生品德评语”试验研究阶段报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曾令奇

    引言

    扬名中心小学鉴于以往学生评语缺乏应有的教育效应,从1997年开始,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评语改革,有少数年轻教师如陈杰、张志远等,所写的评语,较为符合学生个性,在学生和家长中获得好评。www.Pinwenba.com不过,整体说来,我们对于如何以评语改革为中心,进行课题研究,借以提高评语的教育效果,特别是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仍缺少办法。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支持,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选派的老师与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

    课题组成员包括扬名中心小学教师张爱琴、张志远、陈杰、胡金娣、周励敏、陈薇、蔡新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令奇、讲师黄向阳。由扬名中心小学朱泰石副校长担任组长,由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和扬名中心小学尤仁德校长担任顾问。

    “教育性评语”课题研究,预定两年完成(1998年2月到2000年2月)。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这里提供的,是此项研究的第一阶段的报告。

    一、 研究方案

    (一)行动依据

    1.以往的品德评语存在的问题:一是评语主要面向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二是在评语结构中,偏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描述;三是评语一般化,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学生的评语之间,差别甚小;四是评语用语贫乏,流于俗套,不足以打动学生。总之,以往的评语缺乏教育性。

    2.扬名中心小学从1997年开始,已经尝试进行评语改革。一些教师取得了突破,主要在于使评语符合学生个性,并具有教育意义。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和他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曾经对品德评语进行过专门研究。扬名中心小学希望同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双方组成课题组以“教育性评语”试验为课题开展合作研究。

    (二)目标

    1.中心课题

    “教育性评语”试验

    2.具体目标

    (1)从面向家长的评语到面向学生的评语的转变;

    (2)从片面评价的评语到关于学生素质全面评价的评语的转变;

    (3)从枯燥的评语到色彩斑斓的评语的转变;

    (4)从武断性评语到形成性评语的转变。

    这四项具体目标,体现“教育性评语”的内涵,它们都属有待通过试验加以证明的假设。

    3.基本用语的含义

    (1)“面向家长的评语”和“面向学生的评语”

    “面向家长的评语”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以便和班主任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它往往出现“该生”提法,把学生视为介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第三者”;“面向学生的评语”虽不一定都采用第二人称,但从语气与行文中力求使学生意识到,评语是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是为自己而写的评语。

    (2)“片面评价的评语”和“全面评价的评语”

    “片面评价的评语”指的是老师凭个人价值观念、个人爱恶评价学生。“全面评价的评语”,在这里指的是按照社会公认与政府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品德与行为。

    (3)“枯燥的评语”和“色彩斑斓的评语”

    “枯燥的评语”,是指用语贫乏、内容笼统的评语;“色彩斑斓的评语”,是指用语丰富、内容具体的评语,讲究用语的区分度,并带有适当的感情色彩。

    (4)“武断性评语”和“形成性评语”

    “武断性评语”,指的是以武断的语气,把学生说“死”;“形成性评语”着眼于学生现有行为同以往行为的比较和行为改进的可能性。

    (三)实施计划要点

    1.试验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

    第二阶段:1999年2月至2000年2月。

    每个阶段分两轮试验(即每一学期为一轮试验)。

    2.试验前期工作安排

    (1)对本校原有评语的实证研究。

    对1996—1997学年度第一学期与1997—1998学年度第一学期的评语抽样调查,分析以往评语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2)对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的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组成员的培训。

    (3)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的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便于写评语时注意与学生心灵沟通。

    3.课题组成员培训

    建立“教育性评语”试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培训的重点:一是对“教育性评语”试验的中心目标与基本假设取得共识;二是就本课题的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取得共识;三是探讨评语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培训的方式是:交流评语研究信息;开展有关评语问题的专题讨论;班主任交流评语的写作经验;课题组成员小结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研究策略

    (1)关于改进评语工作程序的设计。

    逐步建立“评语材料库”,专门记录平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和对学生的评价。

    在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参照任课教师意见,由班主任综评。

    听取家长对评语的反馈意见。

    评语发出时,班主任与学生口头约定,双方继续关注评语的效果。

    (2)关于评语准确性的抽样调查。

    评语发出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宣读评语,让学生指认评语对象,并对其结果统计分析,以判定评语同评定对象(学生)实际情况符合程度。

    (3)关于评语的分析框架的设计。

    从评语的面向(即评语是面向家长还是面向学生)、评语的取向(即评语是片面评价还是全面评价)、评语的语言色彩(即评语是枯燥的还是色彩斑斓的)及评语的性质(即评语是总结性的还是形成性的)四个角度对关于评语试验的假设进行验证。

    (4)关于了解评语效果的工作设计。

    在新学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组织学生写同其行为相关的命题作文,了解上一学期的“评语”对其行为的影响。

    二、 实施

    (一)试验的前期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试验总时间为1998年2月至2000年2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

    1.对本校以往评语的实证研究

    (1)1996—1997学年度第一学期四个班评语分析。

    这四个班所有评语均采用 “该生”提法;其中三个班有若干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词,兹将使用频率有40次以上的语词统计如下:

    另一个班的评语在语词的重复使用程度上更甚,这些语词在各评语中均一字不差地反复出现。兹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11个语词:

    该班共有52名学生,52份评语,所有这些评语共有语词462个,平均每份评语有语词8.9个。仅所列11个语词来分析,这些语词就占该班评语总语词个数的比例为67.5%!该班使用了这11个语词中的5—8个的评语共有13份。

    这四个班评语的缺陷为:内容笼统,趋同,用语较为枯燥、生硬。

    (2)1997—1998学年度第二学期六(4)班评语分析。

    本校从1997—1998学年度开始进行评语改革,一些教师取得了突破,主要是评语写得有个性。我们以1997—1998学年度第一学期本校六(4)班的评语为例,着重就这套评语的价值取向、评语信息量、评语区分度及评语用语加以分析。

    2.对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的了解

    为了解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课题组对本校30位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获得对班主任原先评语观念的初步认识,发现有关评语写作过程中若干难题和意见分歧。

    3.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的了解

    为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课题组对本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第一轮试验(时间:1997—1998学年度第二学期)

    1.目标

    着重就以往评语存在的问题、扬名中心小学评语改革的经验和本试验的中心目标与基本假设等问题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本学期评语改革,初步检验本试验方案的可行性。

    2.具体方案与实施情况

    (1)1998年3月,建立以“教育性评语”探索为旨趣的“教育研究自愿者群体”课题组。本课题采取实证—试验的研究方式。

    (2)1998年4—5月,课题组成员讨论以往评语的缺陷,并就试验目标与实施计划要点取得共识。

    (3)1998年6月,在班主任着手写期末评语之前,研讨评语的写作要求:针对性要强;内容要具体;评价要准确;以鼓励为主;用语要活泼、简洁;在鼓励之中指出缺点。

    (4)了解学生和家长阅读评语后的心态,分析评语的指向性。

    3.总结

    (1)第一轮评语试验的结果,破除了旧模式,却又套上了新框框。

    (2)参与试验的班主任普遍反映:给全班每一位学生分别作一份全面评价的评语很困难; “两头”的学生(即表现很好或很差的学生)好写,“中间”的学生难写。

    (3)关于家长对评语的看法,在第一轮试验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父母看了评语后,对你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回答,反馈的信息不够全面。

    (4)在第一轮试验中,关于评语的针对性(个性化)问题,已经从评语用语角度加以分析。经过第一轮试验,评语用语虽然较以往有所改进,但依然较为贫乏,评语的针对性不够强;关于评语的准确性(评语同评定对象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判定,尚待研究。

    (三)第二轮试验(时间:1998—1999学年度第一学期)

    1.目标

    就第一轮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对试验方案加以修正、完善,并对评语的效果进行初步考察。

    2.具体方案与实施情况

    (1)把上学期的评语贯穿到本学期日常教育活动中去:针对评语中提到的关于学生的优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如教师的关注与教育、家长的配合、同学之间相互砥砺,真正达成评语之为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之目的而免流于空谈。

    (2)初步建立“评语材料库”,专门记录平时了解到的关于学生的情况和对学生的评价。

    (3)就评语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加以研究。

    (4)要求家长在阅读评语后,把自己对评语的看法写成书面材料反馈到学校。

    (5)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读组内学生的评语(由组外的学生来读),让全组同学来猜评语写的是谁,以判定评语同学生实际情况符合程度。

    三、 结果分析

    (一)关于评语的指向

    关于评语主要面对学生还是家长,有没有恰当而又简便的检测手段呢?在寻找这种检测手段之前,不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面对一则评语,学生的心态是什么?家长的心态又是什么?评语到底是面向家长的还是面向学生的,其判断依据可以在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寻找。

    循此思路,在第一轮试验中,针对1998年上学期的评语,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 你还记得上学期老师给你写的评语吗?请你写下来。

    2. 你看了评语后,当时想了些什么?

    3. 你父母看了评语后,对你说了些什么?

    在第二轮试验中(1998年下学期的评语),对第2、3两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叫学生和家长在阅读评语后,立即把对评语的看法都写成书面材料。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第一轮试验中,分别统计了三、四、五三个年级共三个班150人(这三个班总人数实为156人,有6名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材料未收集到)的原始评语要点数总和与学生能回忆出来的评语要点数总和,结果发现学生的回忆率为55.8%,其中能把自己的评语要点完全回忆出来的学生有36名,完全不能回忆的有11名。在第二轮试验中,抽取了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共148人,学生的回忆率为62.5%,其中能把评语要点完全回忆出来的学生有79名,完全不能回忆出来的有6名。从回忆率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无动于衷”,真正把评语当回事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要继续保持老师所提到的优点,并要克服老师所指出的缺点。这表明这些评语大体上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并对学生有鼓励作用。在两轮试验中,属于这种情况的学生占了2/3强的比例。学生的反映如:我看了评语后,心里十分高兴。我想,下次还要努力,让老师给我的评语更好。

    当我拿到成绩单时心里很紧张,老师会讲什么呢?我看了以后才松了一口气,老师表扬了我很多优点,我很高兴。但是有一点是我的缺点,我一定要改正。

    我看了评语后非常高兴,因为我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看了以后,脸上有了笑容,因为老师第一次给我这样的评语。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教诲,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关于第三个问题,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所有的家长都认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更大进步。另外,在第一轮试验中,有66名学生(占22.5%)说他们的父母看到评语后感到惊讶,原因是在评语中有些明显的缺点没提及,或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在第二轮试验中,有近1/3的家长“抱怨”评语中好话写得太多,而缺点写得太少。

    (二)关于评语的全面性

    两轮评语均取三、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的评语考察,这些评语共用到了下列7个评语项目、43个评语指标:

    1. 学习。包括的指标有:学习成绩、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字迹、知识面、学习基础等9个。

    2. 个性。包括的指标有:性格、成熟老练、粗心、胆子、进取心、为人、信心与毅力、自我要求、兴趣与爱好、情绪、竞争、自我评价等12个。

    3. 智力与能力。包括的指标有:智力状况、工作能力、特殊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特长、其他能力等6个。

    4. 品德。包括的指标有:集体活动、集体观念、热爱劳动、工作态度、关心同学、同学关系、尊师、守纪、讲文明、其他品德等10个。

    5. 卫生。包括的指标有:个人卫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