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 当前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3) 校外培养

    理科人才的成长不仅要习得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研实践的方法与思想。因此,通过讲授、参观,“自然地”体会科研远远不够,学生必须亲历科研一线,自行探索。然而,高中尚无法满足科研实践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在此情况下,校外相关机构的协作就必不可少。在现阶段,一些高中采取“走出去”策略,借助校外资源培养。

    科学团体组织是重要的校外培养资源,在科学社会与超常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正是其中的典范。

    1999年6月,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及61位科学家联名倡议,在科技界以及教育界相关部门的支持之下建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俱乐部对自身的定位是配合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强调脱离“应试”、“应赛”而开展活动,旨在“引导有志于科学、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进入我国第一线的科研团组,体验科研,从中发现‘科学苗子’,帮助他们及时‘走进科学’。”(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0)

    在连结高中生方面,俱乐部与中学建立了共建关系,使其成为俱乐部的基地学校,由基地学校推荐本校有志于科学的高中生为俱乐部的学生会员。俱乐部现有基地实验学校25所,且每所中学都有科技辅导教师参与俱乐部的活动。在连结科学社会方面,俱乐部得到北京地区的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的科研团队的支持。双方以合作共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中心”的名义进行合作。“学术指导中心”的各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及俱乐部的需求,接纳适合的学生会员。从1999年到2008年,已有56个科研机构、上百个实验室与俱乐部展开合作,这为各项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研实践活动”是俱乐部开展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优秀的科研团组,开展时间跨度平均为一年的科研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引领中学生走出校门,到科学社会中“以科会友”,重点帮助学生体悟科学思想与方法。

    在活动中,俱乐部负责学生会员与科研机构或团组之间的连接工作,并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由科研机构推荐的热心青少年教育的专家担任。基地学校的辅导老师配合科技专家,组织管理学生。目前,每年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近一百人,其中约有二十人的活动时间达到一年或超出一年。

    科研实践活动受到广泛认可。参与的学生从中受益良多,在科技竞赛中有不俗的表现。然而,这类活动也有一定的局限。首先是活动的普及受限。北京地区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生的人数远远超过该地区一线科研团组可接收的学生人数。因此,即便俱乐部尽量扩大活动规模,仍只能为部分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其推广和普及受限。其次是未能实现高中和校外机构更深层的合作。在培养中,基地学校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仅仅负责推荐学生会员。学校的科技辅导教师承担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联络学生。据北京地区一位科技辅导员所言,这样的“联合培养”很大程度上将高中教师“架空”了,造成校内与校外培养的脱节。根据对某校科技辅导教师的访谈内容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0年8月4日,地点:北京。

    除科研实践之外,俱乐部还为会员及科学爱好者举办“科学名家讲座”、“科学家——中学生联谊茶会”等,以介绍科学精髓和使命。十余年来,俱乐部为有志于科学的高中学生提供了体验科学的途径,其实践贵在探索符合理科人才成长的道路,贵在务实。

    在培养过程中,各校课程设置比较灵活,一般来说,除了具有打牢学科基础的必修课,还注意与开发学科潜能、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增强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的结合,选修课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前沿或热点问题。学校会聘请专门老师进行指导与讲解。如北京四中的科技类校本选修课就包括生物医学实验、计算机代数系统、天文学等;天津耀华中学,除开设统一的课程外,还有由任课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

    在课程教学中,各校比较注重研究型课程或专题研究的开设与实施。即在教学过程之中或之外,让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或专题研究中,以对其进行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加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东北育才学校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学材料科学研究实验室等,成为全国首家把科学研究实验室引进中学校园的学校,让学生直接参加实验室课题研究。

    4 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与制度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法规政策,因此各普通高中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中也没有形成统一制度,但是各校都制订了相应的章程,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

    在组织机构方面,以学校为单位,一般来说各校都有专门的教育领导小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学生社团(或俱乐部)、校外专家团队。如,北京八中有中科院心理所等科研单位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所有课任教师参与的工作研究小组,具体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江苏省天一中学建立了超常学生群体领导管理模式,超常学生由管理校长直接主抓,日常工作由教科室分管,其他处室协管。同时还建立了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管理,以对超常学生适度照顾,强化自立;人大附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成立少年科学院,设有院务委员会,院长、副院长、副秘书长、各研究所所长都由学生担任,同时,各研究所设有一名教师任秘书,为同学们开展各项科技活动服务。

    (二) 当前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政策法规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国外有些国家对超常教育已经建立相应的法规,而我国的教育法中对超常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超常教育缺乏一定的保障。社会上有些教育机构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打着培养超常儿童的幌子从事不科学的教育,有悖于正规学校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此外,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超常教育还没有,创新拔尖学生作为一类学生也是公平教育的重要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很重要。

    2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研究的人、财、物严重不足

    超常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研究基础薄弱、力量不足、投入稀缺。筹措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有很大的困难,指导教师没有或很少有相应报酬。学生的培养很难得到相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指导,学生课题的选择主要由学生自己或指导教师确定,水平上和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上存在一定问题。一些水平较高的项目由于设备、器材、场地等条件限制而不能开展。

    3 从事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现任基础教育的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适应超常儿童的教育,而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忙于科研等任务,也没有精力对超常儿童进行指导,与超常儿童相匹配的教师严重匮乏。我国各师范院校中,没有超常儿童教育专业。

    4 评价高中学生创新潜能的标准不明确、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拔尖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由科协系统与教委系统统一合办的创新大赛形式,其中的评价方式欠公平,评委会中大多是高校教师或者是研究单位的人员,缺乏对中学生的深入了解,初评只见作品不见学生;评比过程还要搞平衡,使得评比结果不全面、欠公平。

    5 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功利化与标签化现象严重

    受社会读书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创新人才教育成为提前毕业跨入大学校门的捷径。由于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是在一些重点大学、中学开展,而一些重点学校为了追求高分、名次、升学率,往往将创新人才教育和应试教育捆绑在一起,通过分数筛选,使某方面潜质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优秀学生,被排斥在重点学校之外。同时,分数也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职业理想,更多地体现了功利。

    此外,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采取隔离式的教育形式,以单独编班或编校的形式为主,从而造成社会对这些班、校的特殊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标签效应,增加了部分学生的优越感,也给这些超常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另外,由于这些学生往往被隔离起来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历,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其畸形发展。

    6 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体系不连贯

    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但是对他们的教育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级的学校在课程知识、思想观念、技能训练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目前,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大多由学校自行组织实施,没有统一的课程和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极易导致不同层级学校之间在教育方面缺乏衔接,影响对英才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0).创建宗旨建立背景[EB/OL],p?tipid=1147745783750.[2010-08-26].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0).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科研实践”活动简介[EB/OL],p?tipid=1148026852970.[2010-08-26].

    高琛(2009).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试验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葛朝鼎(2000).我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200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2010-12-14].

    胡锦涛(2010):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0-06-10].

    胡适(1922).对于新学制的感想[J].新教育.4(2).

    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2009).“科教合作: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与会学校提交资料.2009年11月14—15日,上海(未刊资料).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EB/OL],.[2010-03-08].

    钱钰:沪创新实验班遍地开花创新培养急功近利?[EB/OL],.[2010-10-28].

    璩鑫圭、童富勇(2007).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沈茂德(2001).一切为了卓越人才的涌现[J].现代特殊教育.2001(12).

    沈茂德、虞进兴(1999)。中学超常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施建农(2008).超常儿童成长之路:中国超常教育30年历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孙培青(2004).中国教育史(第2版)(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EB/OL]p?id= 1299049464937048

    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学协作组第16届年会暨海峡两岸超常人才教育高峰论坛与会学校宣传资料.2009年10月31日—11月2日.西安(未刊资料).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